
阿丽塔的诞生,见证“灵魂”的注入
2019-02-18 15:52:47
从20年前的《泰坦尼克号》到10年前的《阿凡达》,再到即将上映的《阿丽塔:战斗天使》,十年磨一剑的詹姆斯·卡梅隆总是能为观众带来惊喜~其实早在2009年《阿凡达》上映之前,卡梅隆就已经完成了《阿丽塔:战斗天使》的电影剧本,但由于《阿凡达》上映后热度颇高,不得不筹划续集,所以《阿丽塔》项目就被搁置了一段时间。
影片讲述在26世纪文明崩溃后,科技发展,人类与机械改造人共存,弱肉强食是钢铁城唯一的生存法则。依德是钢铁城著名的改造人医生,他在垃圾场发现了一个半机械少女残躯,将其拯救后为她取名阿丽塔。阿丽塔虽然重获生命却失去了记忆,在依德医生与好友雨果的帮助下,她逐步适应着新生活和街头险恶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阿丽塔发现自己有惊人的战斗天赋,并注定要为战斗而生。一场揭开自己身世之谜,并打破宇宙旧秩序的史诗级冒险之旅就这样展开了。


如何在真实的场景中,将阿丽塔自然呈现,卡梅隆与维塔工作室可谓煞费苦心。拍摄时,卡梅隆革新了在《阿凡达》中创造的动作捕捉技术,采用了全新的“表演捕捉”技术——一种基于面部表情之外还可以同时记录肢体运动的拍摄技术。在以1:1实景打造的钢铁城中,大量摄像机对着罗莎·萨拉扎尔拍摄她脸部以及身体上的标志物,系统会将标志物在三维空间内描绘出来,在CG模型内生成一套骨骼,通过搜集她身体上最真实的力量和行动数据做素材,驱动CG模型表演

阿丽塔的大眼睛和细腻皮肤
此前,维塔做过《指环王》的咕噜,做过《猩球崛起》的凯撒,而阿丽塔的表情制作是难度最高、最精细的。咕噜的一双大眼睛用了5万像素制作,而阿丽塔的一个虹膜就运用了900万个像素,制作团队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创作,四个月的时间来完善。Eric Saindon以及团队首次模拟了婴儿眼睛的纤维,眼睛的近景镜头也没有用传统的动态贴图制作,而是完整的创建了包括虹膜在内的整个眼球结构。

47种毛发、2700个零件
为实现阿丽塔无与伦比的真实质感,在角色塑造上,团队为阿丽塔制作了包括眉毛和睫毛在内的47种毛发造型,在她头上有超过13.2万根头发、2000根眉毛、480根睫毛,脸和耳朵上有近50万根“桃色绒毛”,在光线下显得格外柔和。工程师们实现了一种新的毛孔生长技术,在阿丽塔的每个毛孔中都植入了绒毛,使皮肤更加的细腻紧致,面部更加逼真。


影片中的钢铁城是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进行实景拍摄的,占地96000平方英尺。这座依靠上层的倾斜物而建立的巨大城市,在渲染过程中需要庞大的计算量。因此制作团队运用了一个比较新的技术——“OSM”缓存系统。先把1到20个非常简单的建筑物作为城市结构,再在上面增加“管道”和其他细节,利用“OSM”缓存系统,只需要缓存一次,就可以将建筑放在不同的大楼上,使最终的渲染减少内存运行,节省了时间和资源。
《阿丽塔:战斗天使》每一个场景都需要用100个小时来渲染,总渲染量达4-5亿小时(平均每帧500小时),是《阿凡达》的3倍。在维塔工作室有800名工作人员、三万台电脑共同工作,天气冷的时候,甚至能看到工作室的建筑里有热气往外冒出来,因为电脑都发烫了!在赶进程的时候,云渲染也可以助一臂之力。

Slashfilm创始人Peter Sciretta
“影片比我对卡梅隆的期待还要棒,从梦幻般的末日世界到人物台词都极具深意,罗德里格兹带来了很精彩的动作戏。”
美国权威新闻网站Deadline
“很多同类型电影在CGI特效之外的其他方面都让人失望,但詹姆斯·卡梅隆和罗伯特·罗德里格兹抓住了阿丽塔这个角色的情感内核。”
底特律新闻
“超赞的视效,让人观看《阿丽塔:战斗天使》时能感到脚下的地面在移动。”
USA Today
“电影呈现的最终效果满足了我们对两位电影技术大神的期待。”
杂志《纽约客》
“《阿丽塔》的未来主义远比史蒂文·斯皮尔伯格《头号玩家》的世界建构更有实质意义。”
期待2月22日,《阿丽塔:战斗天使》为中国影迷们带来的视觉盛宴!
内容整合自:国际在线全球电影机核热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