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由renderbus云渲染农场整理分享:
在手绘二维动画的早期,来自迪士尼的顶尖动画师奥立·强司顿与弗兰克·托马斯总结出了十二条动画的基本原理。并于1981年出版《The Illusion of Life: Disney Animation》一书,中文译名《动画师生存手册》。
这十二条动画原理,由二维动画发展出来的规则,也完全能应用在三维渲染动画的制作上,并且也是三维动画师们的所要必备的基础。接下来这十二条动画原理干货教程,我们会分为了三期。上一期:动画的十二条原理(一)中已经和大家分享了前四条,接下来向大家继续展示第二部分~ 05.Follow-through and Overlapping Action 跟随和重叠
跟随动作,是将物体的各部位拆解,通常是没有骨架的部位比较容易产生跟随的动作。比如头发、衣服、动物的尾巴等等。
重叠动作,是将移动中的各个部位拆解,将其动作的时间错开,产生分离与重叠的时间与夸张的变化,可以增加动画的戏剧性和表现力,达到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目的,同时也增加了动画渲染的趣味性。
06. Slow-in and Slow-out 慢入与慢出
一个动作在开始与结束的时速度较慢,中间的过程会快一点,因为一般动作并非等速运动,这是正常的物理现象。静止的物体开始移动的时候,会由慢到快,而将要停止的物体则会由快到慢。如果以等速的方式开始或者结束,则会产生一种唐突的感觉。
07. Arcs 弧线
动画中的动作,基本上除了机械的动作之外,几乎所有的动作线条都是以拋物线的方式进行。无论是身体的运动还是附属的物体,都是在画抛物线。所以在绘制动作线条时,非机械式的物体,移动时就不要完全以直线的方式运行;机械式的物件,则使用较硬的直线运动,这样可以较容易的区分机械与非机械物件的属性,也可強化这两种完全不同物件的个性。
08. Secondary Action 附属(次要)动作
依附在主要动作之下的细微动作,虽然是属于比较微小的动作,但实际上却有画龙点睛的效果。次要动作并非不重要的动作,而是強化主要动作的关键,不仅可以使角色更生动真实,更让角色有生命感。
当角色在进行主要动作时,附属于角色的一些配件,或是头发、尾巴等部分,会以附属动作來点缀主要动作的效果。